夏令营

首页» 夏令营» 谢晓亮与BIOPIC新生谈“3C”

谢晓亮与BIOPIC新生谈“3C”

  2021年9月8日,中心首届博士新生见面会在综合科研2号楼B117会议室隆重举行,中心主任谢晓亮、常务副主任苏晓东,各课题组负责人等齐聚一堂,欢迎中心首次独立招收的15位新生。招生负责人邓伍兰主持见面会。

 

  

  邓伍兰老师致辞

  

  邓伍兰老师代表招生工作组欢迎新生,并指出本次见面会是中心成立后第一次举办,非常具有纪念意义,大家的到来让中心再次壮大,希望同学们不负导师的期待与重托,在未来科研生涯敢于挑战前沿问题,勇攀科学高峰,为BIOPIC产出更多优秀成果。

 

  

  谢晓亮主任致辞

 

  谢晓亮主任代表中心再次欢迎新生的到来,他从自身求学、科研经历出发,与同学们分享“3C”(Confidence,Commitment,Communication)成功经验。

  一是要有信心(Confidence)。目前,中国科学的发展速度势不可挡, “国运是一个人最大的命运。”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作为“大师兄”,他希望各位新生以“强国有我”为担当,对国家、对BIOPIC 、对导师有信心,更要对自己有信心;

  二是年轻正是努力之时(Commitment)。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学习创新。作为研究生,毕业时成绩单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文章发表数量、贡献程度、研究能力和介绍信。谢晓亮老师特别强调:“各位博士生要着重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包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是要善于沟通合作(Communication)。一个人科研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TA的交流水平。“我们不是在真空里搞研究,要善于沟通合作。做科研,特别是实验科学,不宜孤军奋战,集思广益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谢晓亮老师至今仍铭记恩师Kent Wilson的教诲,并以此勉励新生:“The quality of your science,even the quality of your life, is dependent on the quality of your communication。” 作为导师,谢晓亮老师最欣慰看到学生成功成才。目前他有40多个学生成为世界各地科研机构教授。他希望新生牢记“3C”,在未来求学生涯中过得充实、精彩!

 

  

  

  张成伟同学发言

 

  张成伟同学作为新生代表,感谢中心为新生们提供了一流的科研平台,来尽情发挥才智,探索生命奥秘。他代表新生表态,立志在未来5年里,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在导师的指导下,坚实掌握本专业知识,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用求知欲望冲破未知迷雾,抵达梦想彼岸。

 

  

  苏晓东老师回答新生问题

  

  新生提问

  

  问答环节,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充分交流互动。苏晓东老师鼓励同学们遇到学术问题,多与导师沟通交流,中心学生工作负责人承诺全心助力新生安心科研。

 

  

  BIOPIC导师与2021级新生合影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作为BIOPICer一员,希望各位学子不忘初心使命,充分利用中心一流科研平台,挥洒青春汗水,铸就梦想,向着未来生命科学领军人才前行!

 

  附谢晓亮老师致辞全文:

 

  2021年BIOPIC新生见面会致辞

谢晓亮

 

  热烈欢迎同学们在北大和BIOPIC开始你们的学习生涯。这是我们第一次独立招生,今天是也是我们十年来第一次开迎新会,正好在我们刚搬进的新楼里。十年前,我和苏晓东、黄岩谊教授创建了BIOPIC,初衷是建立一个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十年过去了,BIOPIC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科研机构。BIOPIC的成果首先是基础科学的发现,其次是造福社会的技术,而最重要的是未来生命科学领军人才的培养。这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你身边的人。迄今为止,从BIOPIC已经走出了70多名毕业生。

  我从小在北大念书,一直读到研究生。作为你们的大师兄,我想跟你们分享几点。

  第一,Confidence。你们非常幸运,要有信心能做好。三十多年前我离开北大去美国求学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科学水平还远远落后于美国。2018年我从哈佛全职回到北大工作。回来后我深深体会到,北大的科研条件跟哈佛不相上下。中国的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虽然还赶不上美国,但发展速度势不可挡。国运是一个人最大的命运。北大学子一向把国家沉浮和个人命运紧紧相连,四十年前就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现在立于百年变局的历史节点上,“强国有我”更应该成为你们的担当。BIOPIC为你们提供了最好的求学条件。你们要对国家有信心,对BIOPIC 有信心,对导师有信心,更要对自己有信心。

  第二,Commitment。你们非常年轻,正是努力的时候。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本科期间主要是积累知识,而研究生阶段则是学习怎么做研究,也就是创造新的知识。记得我研一最后一门考完的时候,我心想终于解放了,从今往后再也不用考试了!可我很快就发现,试是考完了,人却踏上了科研的不归路。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书读得好,研究不一定能做好。想出成果,那得牵肠挂肚,耍尽百宝。回想起做学生时,我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冥思苦想,觉得自己的idea还不够好,直到现在都是这样。你们知道么?当你们毕业的时候,大家看的不再是你们的成绩单,那看什么呢?看你们发表了多少篇文章?是不是主要作者?你的研究能力如何?你的介绍信强不强?我希望你们在BIOPIC着重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包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独立思考就是要有自己的判断,敢于质疑,不是老师说了什么就是什么。创新能力就是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这些能力会让你们受益无穷。

  第三,Communication。我们不是在真空里搞研究,要善于沟通合作。一个人的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TA的交流水平,跟老师的交流,跟同学的交流,跟身边人的交流。当年我研一的时候参加一个资格考试,著名物理化学家Kent Wilson,给了我一篇很难的理论化学的文章让我评讲。用功准备了一个星期后,我胸有成竹的上台宣讲。Wilson一直点头微笑地听着,而另外两位教授却好像不知所云,后来干脆打起了瞌睡。我也没管他俩,对着Wilson大讲特讲。讲完以后,Wilson当众对我说,“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非常到位,甚至比我还深刻。”然后他把我拉到一边说, “我想给你个忠告,你应该在沟通上下功夫。因为The quality of your science is dependent on the quality of your communication。”这句话我铭记至今,一路走来,也亲身验证了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做科研,特别是实验科学,不宜孤军奋战;集思广益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今天我把Wilson的这句话也送给你们,The quality of your science, even the quality of your life, is dependent on the quality of your communication。

  学术圈很有意思,今天作学生,明天就能当教授。作为导师,我们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学生成功成才。在我的教学生涯里,已有40多个学生在世界各地做教授。在座的邢栋老师以前是苏老师的研究生,后来又在我的实验室作博士后。汤富酬老师在BIOPIC培养了9名教授。我们的黄岩谊老师,还把一个博士后送到了UC Berkley做教授。希望你们前面这些师兄师姐的故事,足够励志,足够刺激。Confidence,Commitment, Communication,希望你们记住这三个C,在BIOPIC的5年,足够充实,足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