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肿瘤研究学者访谈 | 北京大学张泽民: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来源:CellPress细胞科学

  2021年4月15-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Cell Press特别推出“肿瘤研究学者访谈系列”,通过采访6位来自北京地区的顶尖癌症与肿瘤学学者,为您展示目前肿瘤科研的最新进展和医者仁心。

  

  这些访谈文章已被收录进Cell Press与北京市科学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推出的《聚焦北京:癌症与肿瘤科研进展》特辑。特辑回顾总结了过去十年北京地区在癌症与肿瘤学领域取得的突出科研成果和骄人成绩,除学者深度访谈外,还囊括了发表在Cell Press癌症与肿瘤学旗舰期刊上的重点研究,以及利用爱思唯尔Scopus数据库及科研管理分析工具Scival对北京癌症与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产出进行的挖掘式数据分析。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下载阅读。

  

  “假如你的亲戚查出了癌症,你会怎么帮他?”每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入学,教授张泽民都会问学生这个问题。

  

  这是张泽民真实经历的人生考题。

  

  彼时,他在美国基因泰克公司,身边全是癌症方面的顶级专家,他听到消息,一个姐姐得了乳腺癌。他觉得肯定能帮到姐姐,至少可以帮她找到最好最前沿的治疗方法。然而当地的医生没有按他的预想,先做病理分型和分子分型,而是直接给姐姐用上了手术和化疗。副作用对她的身体影响很大。

  

  许多年后再回忆起,张泽民还是很难过。这也成为了他考虑回国的重要因素——学有所成,却未能让亲人受益,是何等的遗憾?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张泽民说,“回到祖国,尽我绵薄之力,为国内癌症研究做出贡献,向所有癌症研究者的终极目标奋进——让癌症治愈成为现实。”

  

  

  中年“逆行” 从美国高管到中国教授

  

  

  南开大学毕业后,张泽民到美国读博,随后加入基因泰克/罗氏公司,每天专注在肿瘤里找药靶。在这家世界领先的制药公司里,张泽民深耕了近17年,做到癌症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首席,并在多项癌症治疗药物的分子靶标的原创发现中做出了直接贡献。

  

  这个时候回国,不仅是放弃一份美差,也将被动远离世界癌症研究的中心。这是逆行吗?

  

  事实上,当你到达某个十字路口时,没有终点导航,你根本分不清哪条路是正确的。张泽民“望见”那些早期回国的科学家,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做出了不错的成绩,“我也想了解,到底是什么机制能让他们做得那么好。”他好奇又渴望。

  

  2014年,应现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之邀,张泽民加入北京大学担任教授。

  

  回国之后,张泽民深切体会到当初谢晓亮的承诺并非虚言,“在北京可以做美国做不了的研究。”

  

  “有些项目在美国很难实施,在国内反而比较容易。”张泽民以今年发起的“中国新冠病毒单细胞研究联盟”举例,“我们联系了国内所有做单细胞和新冠病毒研究的单位,总共约25家,马上就有20家响应,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级别的新冠肺炎单细胞研究联盟。这在国外是完全不可能的!”张泽民称赞国内火热的科研氛围和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有助于做出更大的科研课题。

  

  转变研究 看好癌症免疫疗法

  

  在美国时,张泽民花了十几年时间研究癌细胞。现在,他和团队主要从单细胞角度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希望以此推动癌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发展。

  

  这其中的转变,不仅需要生物信息学技术的精进提升,还有对肿瘤认识的重建——从针对癌细胞本身入手,变为刺激和强化免疫系统自主防御,是1到10000的跨越。

  

  面对激荡变革,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成就卓越。而在前赴后继的科学家群里中,张泽民正是其中代表,他认为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前沿有趣、且有潜在的转化价值。”

  

  “癌症免疫疗法以后注定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核心方向。”这不只是张泽民的推断。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也是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疗法方面的贡献。一夜之间,推动免疫治疗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下国际生物医学界发展节奏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最近几年,张泽民和团队先后在国际期刊Cell、Nature发表多篇研究成果,为癌症免疫疗法的开发提供思路。一点一滴的耕耘,让这位半路插队的“闯入者”也有信心在这条热门赛道一显身手,甚至跑进世界前沿。“从单细胞角度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我想我们团队可能做了最集中的研究,也相对走得比较靠前。”

  

  未来十年 期待在中国发现新癌症靶点

  

  从美国到中国,从公司跨入高校。回国前,张泽民也不能确定他的选择能不能成功。现在他有了答案——“从科研角度来讲,已经超出了我当时的预期。”与之息息相关的是,国内癌症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快速发展。

  

  随着一批批海外优秀科学家回国,以及国内新兴科学家的崛起,国内癌症研究正迅速赶上其他领先国家,甚至在某些新领域处于领先。

  

  如果说科研经费和高校人才的支持,是推动癌症研究进步的动力源,那么紧密合作的临床资源则是加速其发展的催化剂。“北京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医生和病人的配合度也高,有助于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病人的免疫特征和动态变化。”张泽民觉得,这些是国外很难做到的。

  

  

  展望未来10年中国癌症研究的发展,张泽民寄希望于国内可以发现新的癌症靶点。“我希望,未来和PD-1同样重要性的抗癌新靶点可以在中国出现。”

  

  在癌症研究领域,PD-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它可以使肿瘤细胞获得免疫逃逸。基于PD-1开发的抑制剂药物,在多种癌症治疗中都能取得良好疗效,促使国内已有几十家公司跟进生产或研究。但遗憾的是,国内尚未独立发现这类靶点。“希望我们能找出一些新的靶点,然后把这些靶点从基础理论研究变成一种新型抗癌药物。”

  

  在张泽民看来,光明就在前方,要做的就是奋力追逐,永不止步。